有一百个理由推进煤改气 但没有理由让群众受冻

   来源:炉具网    日期:2017-12-05 09:52:37    浏览:1356
100

       最近几天,围绕“煤改气”、特别是北方农村地区煤改气的争议一下子多了起来。河北、山西、陕西等多个省份出现了因天然气供应不足、煤气管道铺设跟不上等原因一些人家无法取暖的报道。烧煤取暖已被禁止,烧气供暖却还没有影,一些人只能在寒冷的冬日里生生冻着,这样的描述再次引发舆论的热议。

       煤改气有着良善的政策初衷,是为了治霾,是为了实现民众呼吁已久的蓝天,但在执行过程中,一刀切地迅速封堵了烧煤取暖方式之后,新的用电、用气的取暖方式又遭遇各种问题,结果就是不少农村家庭面临挨冻局面。

       这两天的一则消息,则显示这一现实矛盾影响面再扩大——因为煤改气突然爆发的用气需求,导致天然气供应紧张。河北省从11月28日开始进入全省天然气供应橙色预警,于是很多单位和家庭不得不面对限气的尴尬。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甚至不得不用“红头文件”写报告,申请保障供气。

       空气治污是有着高度社会共识的事项,但如今这种让不少人挨冻的决绝方式,则让人心生疑虑,难道治污真的必须付出这样的代价?如果享受蓝天必须要让很多人寒冬挨冻,好空气还有那么值得羡慕吗?显然,这些其实都是伪问题。蓝天和温暖之间,并非“二选一”的死结。

       现在反思煤改气遭遇的困局,至少有两个层面的问题值得追问:其一,从战略的层面,烧煤取暖在空气污染成因中的权重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关系到是不是应该如此快马加鞭地进行一刀切的整改。如果烧煤取暖是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只要推行煤改气就能一劳永逸,那多大的代价都值得单点突破。可是如果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对污染的“贡献”没那么大,那如此迅猛的转变,就有冒进之嫌,就有先拿弱势群体开刀之嫌。

       其二,从战术的层面有没有做好预案,有没有妥善的应急对策。用更环保的方式供暖,目标自然没问题,可现实来看,选择什么供暖方式,环保并非唯一考量标准,最起码还要考虑到成本。禁绝烧煤之后,是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很快用上天然气或者电,那些贫困家庭是不是供得起;而突然猛增的需求必然导致天然气供应不足、价格上涨,这些后续波动该怎么应对……从事实来看,人们印象深刻的是相关部门的决心和执行魄力,却没有看到妥善的托底方案。

       在煤改气造成的困局中,人们质疑的从来不是相关地方和部门的初衷和决心,而是执行的方式。从发达国家的供暖方式看,烧煤的确早被抛弃,用天然气、电成为主流。但也要看到的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供暖方式还是有很大差别,和当地的地理位置、能源结构、经济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一个地方采取什么供暖方式,在环保考量之外,定然会考虑性价比。

       过去公众一再呼吁“铁腕治污”,这个铁腕的确是指向政府的决断力和执行力。但有说服力的“铁腕”,体现在科学分析、吸纳民意之后的政策落地。现在一刀切的煤改气,有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在执行力度上是不是体现“宽严相济”的原则,都值得商榷。

       结束燃煤取暖的时间表是严肃的,但是准备工作应当前置,如果相关准备的确来不及,到冬天真来的时候,群众取暖的严肃性就应高于一切。

       煤改气造成的现实困扰和舆情风波,足以证明空气治污确实是个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无论政府还是民间过去的认识都可能失之简单,改变是复杂的利益博弈,需要更开放的公共讨论,才能形成渐进的有效方案。超越现实的目标设定和强硬推行,很容易造成污染之外的新问题。由此而言,治污并非简单的环保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整体转型。无论是现在的民众取暖,还是更广泛的污染企业治理,可能都需要更周全的利弊权衡。

       作为清洁取暖政策全面推行元年,在示范试点地区出现采暖问题可以理解,同样需要引起重视。2018年我国北方地区将加快推进清洁取暖进程,国家即将出台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并在农村地区全面展开。在这个关键节点,针对采暖季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调整政策,寻求适宜的清洁取暖解决方案是当务之急。
      
       在这样的紧迫形势下,2018清洁采暖博览会明确定位“农村清洁采暖解决方案”,展览展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改气、煤改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采暖全产业链产品及技术成果。同期举办“2018中国民用清洁采暖高峰论坛”,邀请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相关领导、行业专家及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交流研讨,寻求农村地区适宜的清洁取暖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咨询:18600445012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