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还是污染? 请让排放指标说了算

   来源:中国能源报    日期:2017-04-11 09:06:41    浏览:1032
100

       两轮意见征询,半年修正调整,《高污染燃料目录》终现真容。生物质成型燃料成功“除名”,摘掉了高污染的帽子,让人欣慰。

       多年模糊不清的定位首次迎来“鼓励发展”的明确态度,生物质成型燃料这一被误解的好孩子终于得到“正名”,戴上了“小红花”。环保部门的这句“鼓励”来自于对反对意见的虚心听取。听得进不同声音,下得了更正决心,我们要为环保部门“点赞”,执政当如是。

       但就在两个月前,环保部门一纸《高污染燃料目录(二次征求意见稿)》曾让行业惴惴不安: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惨遭“灭族”,无论采用何种利用方式,均被齐刷刷地打入管控燃料之列,规范燃烧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也不例外。企业互诉不解,联名求“出列”;行业协会多方“走动”,欲为其正名。专家学者上书决策层,呼吁对成型燃料不要“一刀切”。

       功夫不负有心人。异于二次征求意见中的全盘否定,在终稿中,针对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的燃烧方式,目录分门别类,具体分析,告别了简单粗暴的“一竿子打死”。仅将非专用锅炉或未配置高效除尘设施的专用锅炉燃用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划为管控类,其他规范燃烧处理者得以“豁免”。

       打铁还得自身硬。生物质成型燃料通过专用锅炉燃烧,仅需要适当除尘,就可达到与天然气相同的烟尘、氮氧化物排放水平,硫氧化物的排放水平更是远远优于天然气。同时,获得相同热量,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成本仅为天然气的60%乃至更低。正是由于这样的实力,成型燃料才不甘于委身“高污染”之列。

       成型燃料得以“平反”,在给行业“贴喜报”、给政府部门“发奖状”的同时,我们决不该遗忘“意见箱”里众多未被采纳的合理建议。行业“上书”的意见主要有二:一是为规范燃烧的成型燃料“摘帽”;二是应根据燃料燃烧后的排放水平界定污染与否。如今,“摘帽”的燃眉之困已解,但污染与否之评价标准这一根本之谏却悬而未决。

       燃料本身并无罪过,没有高下之别,不应被分为三六九等。虽然有的燃料燃烧会产生污染,但高污染并非燃料之过,而是排放控制不当之错。就目前技术来讲,常规大气污染物排放完全可控,煤炭、油气、生物质成型燃料等列入高污染目录的燃料,通过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均能实现清洁高效利用。换言之,高污染与燃料本身并无必然关联,只要技术适当,操作规范,目录中的燃料都可清洁高效;反之,如若缺乏专业处理,行业公认的“清洁能源”天然气亦会排放大量污染物。

       所以,错不在燃料,高污染烟气才是问题之本。燃料管控看似能够“釜底抽薪”,实则难以治本,建立排放达标体系方能抓住污染治理的“牛鼻子”。

       目前,环保压力日益严峻,个别燃料锅炉供热工程设计不合理、管控不到位,部分领域工业化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缺乏设备、产品、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燃料燃烧仍存诸多问题。千头万绪。政府部门作为主要的监管方,面对数量庞大的细分行业,逐个“调控”难免力不从心。所以,管控政策与其落实到燃料源头,不如严把在末端排放。“燃料千条线,排放一根针。”无论烧什么、怎么烧,政府部门只要手握排放达标一个“尺子”,把住“出口”,便可提起纲领,事半功倍。

       在清洁采暖的大形势下,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多能互补,不论是生物质成型燃料,还是煤炭,一味的管控燃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违背了事实,违背了客观情况。中国的清洁采暖之路,完全可以借鉴欧洲采暖理念:不看燃料看排放,清不清洁,请让排放指标说了算。这样才客观、公正,利国利民。

       以“清洁采暖 清洁设备 清洁生产 清洁用能”为主题的第十一届炉博会将于4月17——19日在河北廊坊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重点围绕民用清洁采暖解决方案,集中展览展示节能环保炉具、热泵设备、燃气设备、电采暖设备、生物质成型设备以及相关配件、生产加工设备等全产业链产品。同期举办“2017中国民用清洁采暖高峰论坛”,围绕各种采暖方式的转型提升、集成创新、融合发展,邀请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领导、行业专家及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交流研讨,为各地清洁采暖提供解决方案。

100